本文作者:BOBO
喝酒脸红者要小心了。
没错!常识告诉我们:喝酒脸红反而是不能喝酒的表现。
很多人认为“脸红说明代谢快、酒量大”,其实并无多少依据。具体缘由,得从酒精代谢说起。人们饮酒,无论白酒、啤酒、葡萄酒,饮用的主要是酒精,即乙醇。作为一种化学物质,酒精在肝脏内被分解代谢。首先,乙醇脱氢酶将它“撕裂”为乙醛;随后,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最后,乙酸被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脂肪——脂肪,是酒精代谢产生的能量在体内储存的形式,这也正是喝酒引起啤酒肚、脂肪肝的原因。
脸红为何意味着不胜酒力呢?这是乙醛脱氢酶出了纰漏,导致乙醛过多蓄积。乙醛可比乙醇毒辣多了,一丁点量就能让人醉态连连,表现为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有些人酒量大,其实是这种酶相对够用而已。而酶少的人,酒精不能被快速代谢,引起乙醛蓄积“躲猫猫”,如若听信“脸红说明酒量大”的俗话,可就上了贼船了。
研究发现,半数亚洲人在饮酒后会出现这种“亚洲红脸”(学名叫“酒精性脸红反应”),在其他种族里却很少见到。这是基因在作怪:亚洲人乙几醛脱氢酶基因(ALDH2)出现变异,导致体内不足,欧美人士却极少出现。换句话说,欧洲人通常比亚洲人能喝。
对此,美国进化医学专家沙伦•莫勒姆在《病者生存》中这样解释道:“早期欧洲人采用把水发酵的方式来净化水,而早期的亚洲人则采用煮沸或泡茶的方式来净化水,这小小的差异让欧洲人在净化过程中,承受力更多的酒精压力而促使他们酒量大增。”
研究表明,白种人60%较能喝酒,黄种人60%不能喝酒,黑种人则对半开。国内曾有调查表明,乙醛脱氢酶缺陷型者,女性比男性所占比例大,南方人比北方人占的比例大。这或许是男性比女性能喝,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大的原因之一。
今年3月,美国国家酗酒与酒精中毒研究所在《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更是给喝酒脸红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作者Philip J. Blooks声称,东亚人普遍的酒精性脸红反应是因为ALDH2的遗传性缺乏。这类人不但酒量不行,即便适量饮酒也会大幅增加食道癌发生的危险。
饮酒基因决定酒量
一直以来,民间都认为酒量是练出来的。去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酒量大小及有无酒瘾,绝非后天锻炼养成的,而是由“饮酒基因”所决定。这种基因能影响人对酒精的反应度,从而决定这个人是否是酒鬼。
首先,他们培育出一种爱酒胜过喝水的老鼠,证明了喝酒习惯具有遗传性,是由基因决定的;接着,他们设计了“酒精挑战”赛,要求300余名受试者在8分钟内喝下一份浓度为20%的酒精溶液。喝完后,他们还需填写表格,记录自己的感觉;一种特殊仪器,还被用来测量酒后身体晃动程度,说明受试者醉酒程度。
研究者Raymond L. White发现,15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与喝醉程度紧密相关。这一饮酒基因是一群基因在起作用,经过复杂的变化过程后,影响人对酒精的反应。有趣的是,饮酒基因能随繁殖代代遗传。
但这并不完全表示,老爸能喝一斤,儿子肯定少不了八两。首先,研究者不能确定这种遗传是否会受后天环境所影响,要知道,家长从小就教育我们要烟酒不沾的。其次,基因虽能遗传,但能起多大的作用,也未能确定。不过,对某些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为预防“瘾君子”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或许在将来,饮酒基因能为科学家提供思路,藉此发明改变饮酒基因的新药,帮助人们戒酒。
当然,喝酒这事,很多时候都与文化、地方习俗挂钩,很难简而化之。比如,在百度“喝酒吧”里,有一个东北哥们的贴,叫做《喝酒5年多,对于中国人酒量的一点看法》,他提到:
喝酒近5年时间,与全国不少省份的人喝过,新疆的、内蒙的、山东的,大多数能喝的人也就是白酒一斤左右的量,喝完一斤高度白的还能喝不少啤酒的人也不多,我指的是不醉的情况下。
酒量好的地方我接触过的感觉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山东,其中山东人酒德最好,失态的不多,黑龙江内蒙古最猛,喝的快,但酒后容易闹事,新疆人爱喝白酒,酒桌气氛轻松愉快,和东北人很类似。
这哥们不会是做销售四处奔波吧?前几天,遇到一东北大厨,自言能喝3斤半白酒或啤酒30瓶(550 ml)以上,当时我就震惊了!面对准备脸色黝黑的大哥,我开始为他的胃肠道、肾脏、大脑担心起来。他嘴巴一撇,喝啤酒还不带上厕所的。
我的记录是一斤二两,再多就白天黑夜、天上地下万物不分啦。前几年,遇到一新疆维族医生,那是大年夜,值完班后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他独自解决了一斤半茅台,毫无反应。
总之,在关于酒量和是否喝醉这事上,诸位都有话说。不是吗?
科学言之凿凿,酒量是练不出来的。可生活转而告诉我,不得已的酒桌上,上来一顿猛吃,多吃高脂肪的,多喝点水或酸奶垫底。长久的战斗经验告诉我,这能让我阵前不倒。仔细分析,可能是下面的原因:
饮酒前多吃,有助于延缓酒精在胃肠道的吸收,能使大部分酒精与食物相混合,进而降低单位体积浓度。换句话说,这就像是缓释药剂,原本半小时被吸收的药物,被缓慢延长到几小时以上。这意味着,体内酒精的吸收与代谢间,能建立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此时,血液内的酒精含量,虽已经让人微醺,但尚不足以醉倒。
当然,哥练的不是酒量,是寂寞!Dr You第41期问题“混酒喝更容易醉吗?”获胜者Shunshiyu的答案值得我们参考:
“ 换句话说,就是不同乙醇含量的酒混着喝是否比饮用固定乙醇含量的酒更容易导致醉酒。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中包含了鸡尾酒的字样。
命题是否成立,应该就是指这两种饮酒方式是否会导致乙醇在体内的生理过程大为变化,从而导致了主观上混合饮酒更容易醉的印象。
乙醇的体内过程大致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从头说起,影响乙醇吸收的方面很多,饮食、机体肝酶活性、是否有胃肠部手术史等。乙醇的吸收于胃内较慢,于小肠部较快。空腹状态下,20%乙醇吸收最快,其次是啤酒(3%~8%),烈性酒(乙醇浓度>40%)延缓胃的排空,从而延迟吸收。就我国常饮用的啤酒和白酒来说,相同乙醇含量的啤酒吸收更快,浓度更高。
乙醇于体内各组织分布较均匀,与血中浓度接近,如脑和肺脏。肝脏除外,因乙醇通过胃肠吸收,进过门静脉入肝脏,因此肝脏的乙醇浓度最高。而乙醇作用于脑部,从而产生欣快感等,随着乙醇浓度增高,出现醉酒的状态。
乙醇的代谢和排泄,乙醇通过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再通过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最后参与体内的能量过程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少量的乙醇以原形通过尿液和呼吸排出体外。当机体内乙醇含量较低时,乙醇的消除速度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催化反应的酶饱和后,这个速度不再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综合乙醇的体内过程来看,其代谢和排泄存在限速,分布的器官差异不大,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是否影响了吸收速度。
对大多数人而言,习惯了某种酒,譬如只喝啤酒或是只喝白酒,习惯了体内乙醇含量上升和下降的速度模式。迫于某种压力之下(职场、销售等),混喝多种酒水,直接造成乙醇浓度的体内变化要么过快要么过慢,超过了日常习惯的浓度变化模式,机体难以耐受,从而更易醉酒。
之所以有人证伪,恐怕是当时这种混喝酒水的乙醇含量变化不够剧烈,或是机体适应能力强,从而没有更易醉酒的感觉。”
酒醉无药可解?
现在,我已经喝醉啦。我该怎么办呢?
医学上,醉酒被称为酒精性中毒。酩町大醉后,很多人都言之凿凿地告诉你一些解除醉酒的独门妙计:喝浓茶、服用保肝药、吃香蕉及多喝水。
很不幸,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这些方法有用,有些甚至是有损健康的。今年年初,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雷切尔•弗里曼等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就这样告诉人们。
早在2005年,英国、荷兰就通过实验验证过常见解酒方法。这些办法包括3种药物、4种食疗法以及果糖解酒法。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对缓解醉酒后某些症状(如恶心、头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除醉酒状态。换言之,对于酒醉没有什么好方法,找到适合你的有效解酒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打着解酒名号的药物有很多。结婚喜宴上的新郎、夜店CLUB的常客都可能使用过。恼人的是,医学上并没真正意义的解酒药。吹得神乎其神的药效,其实是给饮酒者心理暗示——吃了解酒药不容易酒醉,即便多喝三五杯也会感觉良好。换言之,解酒药的功效多半是安慰剂作用。解酒药的成分多为氨基酸、维生素和各种酶等,顶多有缓解头痛、恶心的作用,绝不会酒量倍增,千杯不醉。